在2025年暑期,来自成都文理学院商务英语大一学生李思瑜毅然背起行囊,跟随公益团队赴大竹县第十届青少年暑期公益学校,开启了为留守儿童教授英语的支教之旅。在这段时间里,她凭借知识搭建起沟通的桥梁,以陪伴温暖了留守儿童的心灵,为他们点亮了希望之光。
初遇:
李思瑜支教所在的公益学校全校120余名学生中,留守儿童占比超过80%,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平时主要由祖辈照顾。“他们对英语的热爱,远超我的预期。”李思瑜感叹道。刚开始上课时候,孩子们大多羞涩内向,不敢主动参与。然而,当李思瑜采用多媒体动画和互动游戏等方式引导带动孩子们时,他们逐渐积极起来,纷纷举起小手踊跃发言。10岁的女孩阿依(化名)原本性格内向,很少发言,但在李思瑜开设的情景对话课上,她渐渐主动带领全班互动,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,英语发音也愈发标准了。
陪伴:超越课堂的心灵关怀
支教的价值不止于知识传授。李思瑜发现,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,不少孩子存在敏感、自卑等心理问题。为此,她在课余时间设立了“悄悄话信箱”,通过信件与孩子们进行心灵沟通。
“老师,我想爸爸了,但他三年没回家了。”收到男孩小宇(化名)的信件时,李思瑜不禁动容。她没有进行空洞的说教,而是分享了自己与在外工作父母相处的经历,告诉小宇:“思念并非软弱,而是因为心中有爱。”后来,小宇在英语作文中写道:“爸爸在远方盖房子,他是为了让我有更好的未来,我也要成为他的骄傲。”此外,李思瑜还联合其他志愿者发起“微心愿”活动,通过社交媒体募集图书、文具和体育用品,为孩子们建立了简易的“图书角”,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充满了知识的乐趣。
成长:双向促进的自我提升
由于李思瑜同学在2025年暑假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出色表现,她被共青团大竹县委、大竹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评为优秀志愿者。这段经历,让她对成长有了更深的感悟——成长从来都是双向的。“原本以为是自己在给予,最终却收获了更多。”李思瑜坦言,支教让她对“教育”和“责任”有了全新的理解,孩子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,也一直激励着她。
结语
“用短暂的时间,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。”这是众多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的共同心声。李思瑜的经历,是广大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担当的一个缩影。他们如同播撒希望的种子,在留守儿童的心里生根发芽,同时也在实践中实现了自我成长。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:“我们或许无法改变孩子们的命运,但能让他们明白,世界广阔,未来充满希望。”

